第三百零五章 左良玉和李巖的對峙
關燈
小
中
大
美麗的女人,讓方以智左右為難。
只得又在忐忑中度過一天。
……
寒冷已經席卷的北方的大地。
雖說如此,北方的百姓們卻享受到了難得的安寧,沒有戰亂,甚至連曾經橫行的瘟疫也自然的消弭。
崇禎十七年,不僅僅是歷史的節點。
也是氣候人文的節點,在十七年以前,大明的土地多災多難。
天災之中夾雜著人禍,將大明一步步推向深淵。
而在十七年之後,卻突然變了。
曾經的災害,自然的消失,幹旱沒了,瘟疫也沒了。
入關的韃清簡直運氣好到爆炸,撿了漏般的進入中原。
不過,在這裏,就變成了朱慈朱慈登基為帝的大吉之兆。
沒有對比,就沒有傷害。
崇禎時期的災害,在新皇登基後煙消雲散。
雖然氣候的轉好,和朱慈本人完全沒有任何關系。
但是扛不住大臣們很多還是很迷信的,大臣們很迷信,下面的百姓更迷信了。
災害的消失,簡直就像是老天在告訴大家,新皇帝才是真正讓老天認可的天子。
原本朱慈的威信,在北方的百姓中已經到了頂峰,現在又在這種不可質疑的事實下面。
更沒有人敢於質疑朱慈作為天子的合法性。
當然,朱慈對於京城以及附近的州縣,已經統治的十分牢固,所謂的天象只不過是在他統治的基礎上錦上添花罷了。
不過,還在冷宮裏崇禎心裏可真不是滋味,在後宮裏,聽說了欽天監奏報的事實後。
崇禎只能嘆息……莫非大明那十幾年的災禍,真的是因為老天不喜歡他這個皇帝?
憑什麽啊?他哪裏不好了啊!
北方是平靜的,只要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,很快便會恢覆戰爭的創傷。
但南方,還並沒有安穩。
李巖和左良玉之間的戰爭,基本拉開了序幕。
無論是李巖和左良玉都打著大明的旗號,將北京的朱慈奉為正統,李巖效忠北京,那是當然。
但左良玉也搞這麽一出,實在讓人覺得可笑。
當然李巖知道,左良玉這麽做也只是為自己留後路罷了。
關鍵還是在這一次戰爭的勝負。
這一戰可是大明的國運之戰!
若勝,平定左良玉的禍根,內部穩定了大明的形勢,無論是繼續打擊偽順,還是偽西,都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若敗,南京落在左良玉手中,這之前的努力都將徹底白費。
在兵力上,左軍占有絕對的優勢。
李巖依靠的是,南京那高到令人窒息的城墻。
在左軍行動之前,李巖已經做好了備戰工作。
從北邊帶來的兵力並不多,加上南京本地的守備力量,滿打滿算,不過四五萬人。
這四五萬人,戰鬥力參差不齊。
一部分是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事的鄉間兵練,還有一部分是南京京營那些不怎麽靠譜的混蛋們。
作戰能力比較強的乃是從北京調來的三千皇衛營部曲,由黃得功統領,他們基本經歷過戰爭的洗禮,思想和覺悟性比較高,能夠活下來,這就足以說明他們已經配的上精兵的稱號。
這樣的陣容,看起來只是馬馬虎虎,要是對方是韃清的精銳,或許還真有的打。
被幹掉,被碾壓都不足為奇。
但是……左良玉,那也只能呵呵。
“左良玉只是徒有虛名而已。”黃得功在戰場上混了這麽些年,對大明的許多將領的能力都有著自己的看法。
在他看來,周遇吉,曹文詔那樣的人,才當的上名將的稱號。
左良玉……還真讓黃得功看不上眼。
首先我們列舉一下,左良玉在成為總兵的這十幾年裏那些驕傲的戰績吧。
好了,列舉完了。
所以說,當黃得功對左良玉表現的不屑,也是有事實根據的。“左良玉號稱百萬,實則二十萬,而其部精銳,在朱仙鎮一役損失殆盡,能戰者不過二三萬,其餘不過烏合之眾而已。”
李巖也深表讚同,他曾經是李自成的人,和左良玉還是大眼瞪過小眼的。
他們農民軍已經算是烏合之眾了,被明朝一些強勢的將領以少打多追著揍的例子不勝枚舉。
但是……左良玉的烏合之眾,比農民軍還要烏一些。
這樣的廢物,竟然能做到總兵官,其手下二十萬大軍,還真是不敢想象,簡直就是大明的悲哀。
“還不是多虧東林人的保舉。”黃得功不屑道。
左良玉是東林黨的軍事代言人,東林黨首腦侯恂親自py起來的大將,他能不能做大,和他有沒有能力,關系不大。
只要親近東林黨,一個廢物,都能推上大將的寶座,僅此而已。
“左良玉,要麽不敢進敵,要麽遇敵則退。但有勝者,若非虛報功勞,便是拾人殘羹罷了,實在不足為懼。”黃得功說道。
李巖也深以為然。
這也是聖上在安排對左良玉的軍事事務時,並沒太過於重視,似乎只當做跳梁小醜一般。
除了派來三千皇衛營的將士充當中堅力量外,連援軍似乎也並沒有準備。
左良玉所謂的二十萬大軍,也只是在數字上嚇唬人而已,在某種程度上,左軍的戰爭實力,比當初的二劉還要差上一線。
但是,這並不代表李巖可以高枕無憂,隨意的應對。
在沒有取得勝利前,李巖還是十分小心謹慎的。
在左軍抵達南京之前,不僅僅將兵力收縮起來,同時堅壁清野,儲存好糧草,以防萬一。
九月中旬。
左軍浩浩蕩蕩的殺奔南京而去。
二十萬大軍,水路並進,看起來還真有些壯觀。
這是孤註一擲的做法,只要能夠幹掉李巖,實際上也是給新朝廷一個下馬威。
當初因為自己實力強大,連崇禎都不敢動他,小皇帝竟然不把他放在眼裏,也必將後悔。
拿下南京,然後順理成章的接受朝廷的招撫,為自己能夠繼續擁兵自重贏得政治資本,保證自己的利益和性命,這就是左良玉的想法。
蕪湖和南京相距並不遠,前後三百餘裏,前鋒兵勢即將抵達南京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只得又在忐忑中度過一天。
……
寒冷已經席卷的北方的大地。
雖說如此,北方的百姓們卻享受到了難得的安寧,沒有戰亂,甚至連曾經橫行的瘟疫也自然的消弭。
崇禎十七年,不僅僅是歷史的節點。
也是氣候人文的節點,在十七年以前,大明的土地多災多難。
天災之中夾雜著人禍,將大明一步步推向深淵。
而在十七年之後,卻突然變了。
曾經的災害,自然的消失,幹旱沒了,瘟疫也沒了。
入關的韃清簡直運氣好到爆炸,撿了漏般的進入中原。
不過,在這裏,就變成了朱慈朱慈登基為帝的大吉之兆。
沒有對比,就沒有傷害。
崇禎時期的災害,在新皇登基後煙消雲散。
雖然氣候的轉好,和朱慈本人完全沒有任何關系。
但是扛不住大臣們很多還是很迷信的,大臣們很迷信,下面的百姓更迷信了。
災害的消失,簡直就像是老天在告訴大家,新皇帝才是真正讓老天認可的天子。
原本朱慈的威信,在北方的百姓中已經到了頂峰,現在又在這種不可質疑的事實下面。
更沒有人敢於質疑朱慈作為天子的合法性。
當然,朱慈對於京城以及附近的州縣,已經統治的十分牢固,所謂的天象只不過是在他統治的基礎上錦上添花罷了。
不過,還在冷宮裏崇禎心裏可真不是滋味,在後宮裏,聽說了欽天監奏報的事實後。
崇禎只能嘆息……莫非大明那十幾年的災禍,真的是因為老天不喜歡他這個皇帝?
憑什麽啊?他哪裏不好了啊!
北方是平靜的,只要經過幾年的修養生息,很快便會恢覆戰爭的創傷。
但南方,還並沒有安穩。
李巖和左良玉之間的戰爭,基本拉開了序幕。
無論是李巖和左良玉都打著大明的旗號,將北京的朱慈奉為正統,李巖效忠北京,那是當然。
但左良玉也搞這麽一出,實在讓人覺得可笑。
當然李巖知道,左良玉這麽做也只是為自己留後路罷了。
關鍵還是在這一次戰爭的勝負。
這一戰可是大明的國運之戰!
若勝,平定左良玉的禍根,內部穩定了大明的形勢,無論是繼續打擊偽順,還是偽西,都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若敗,南京落在左良玉手中,這之前的努力都將徹底白費。
在兵力上,左軍占有絕對的優勢。
李巖依靠的是,南京那高到令人窒息的城墻。
在左軍行動之前,李巖已經做好了備戰工作。
從北邊帶來的兵力並不多,加上南京本地的守備力量,滿打滿算,不過四五萬人。
這四五萬人,戰鬥力參差不齊。
一部分是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事的鄉間兵練,還有一部分是南京京營那些不怎麽靠譜的混蛋們。
作戰能力比較強的乃是從北京調來的三千皇衛營部曲,由黃得功統領,他們基本經歷過戰爭的洗禮,思想和覺悟性比較高,能夠活下來,這就足以說明他們已經配的上精兵的稱號。
這樣的陣容,看起來只是馬馬虎虎,要是對方是韃清的精銳,或許還真有的打。
被幹掉,被碾壓都不足為奇。
但是……左良玉,那也只能呵呵。
“左良玉只是徒有虛名而已。”黃得功在戰場上混了這麽些年,對大明的許多將領的能力都有著自己的看法。
在他看來,周遇吉,曹文詔那樣的人,才當的上名將的稱號。
左良玉……還真讓黃得功看不上眼。
首先我們列舉一下,左良玉在成為總兵的這十幾年裏那些驕傲的戰績吧。
好了,列舉完了。
所以說,當黃得功對左良玉表現的不屑,也是有事實根據的。“左良玉號稱百萬,實則二十萬,而其部精銳,在朱仙鎮一役損失殆盡,能戰者不過二三萬,其餘不過烏合之眾而已。”
李巖也深表讚同,他曾經是李自成的人,和左良玉還是大眼瞪過小眼的。
他們農民軍已經算是烏合之眾了,被明朝一些強勢的將領以少打多追著揍的例子不勝枚舉。
但是……左良玉的烏合之眾,比農民軍還要烏一些。
這樣的廢物,竟然能做到總兵官,其手下二十萬大軍,還真是不敢想象,簡直就是大明的悲哀。
“還不是多虧東林人的保舉。”黃得功不屑道。
左良玉是東林黨的軍事代言人,東林黨首腦侯恂親自py起來的大將,他能不能做大,和他有沒有能力,關系不大。
只要親近東林黨,一個廢物,都能推上大將的寶座,僅此而已。
“左良玉,要麽不敢進敵,要麽遇敵則退。但有勝者,若非虛報功勞,便是拾人殘羹罷了,實在不足為懼。”黃得功說道。
李巖也深以為然。
這也是聖上在安排對左良玉的軍事事務時,並沒太過於重視,似乎只當做跳梁小醜一般。
除了派來三千皇衛營的將士充當中堅力量外,連援軍似乎也並沒有準備。
左良玉所謂的二十萬大軍,也只是在數字上嚇唬人而已,在某種程度上,左軍的戰爭實力,比當初的二劉還要差上一線。
但是,這並不代表李巖可以高枕無憂,隨意的應對。
在沒有取得勝利前,李巖還是十分小心謹慎的。
在左軍抵達南京之前,不僅僅將兵力收縮起來,同時堅壁清野,儲存好糧草,以防萬一。
九月中旬。
左軍浩浩蕩蕩的殺奔南京而去。
二十萬大軍,水路並進,看起來還真有些壯觀。
這是孤註一擲的做法,只要能夠幹掉李巖,實際上也是給新朝廷一個下馬威。
當初因為自己實力強大,連崇禎都不敢動他,小皇帝竟然不把他放在眼裏,也必將後悔。
拿下南京,然後順理成章的接受朝廷的招撫,為自己能夠繼續擁兵自重贏得政治資本,保證自己的利益和性命,這就是左良玉的想法。
蕪湖和南京相距並不遠,前後三百餘裏,前鋒兵勢即將抵達南京。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